星期六, 4月 02, 2005

心經筆記

本文
佛經裡的遊子吟。
心經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簡稱,和大悲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金剛經都是民間流傳極廣的佛教經文,其譯本眾多名稱也多有差異,但所說的都是指般若波羅密多,即是到彼岸的大智慧,心經是般若經文的摘要重點,雖短短貳百六十字,所提及的般若層次橫跨時間空間生理及心理,足以讓人終身受用、咀嚼玩味,但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又很平實,沒什麼密秘可言,若把它想成慈母對他鄉的遊子循循善誘便格外親切。 (不會唸可以買齊豫唱經給你聽-快樂行 所以會快樂),
下面先抄寫經文: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三稱)


關鍵辭(Keyword)淺釋
般若
梵音,大智慧,佛性。
波羅密多
梵音,到彼岸,心念有如海中波浪,靜(健康)時像春風輕拂的湖面,惱(生病)時像颱風滔滔巨浪,到彼岸意指心處於平靜無念的層次,非言語可形容的一片靜又能照知一切。
觀自在
一說觀世音,或指能察覺到自性。
菩薩
覺悟的智者
五蘊
指色、受、想、行、識五種陰影,蘊是聚積的意思,遮掩住大智慧的烏雲。五是上述五種分類。
苦厄
指世間所有的事物皆無常(Impermanent)不恆久,所以都是苦,如生(birth)、老(old age)、病(illness)、死(death)…等。
舍利子
舍利弗,世尊十大弟子,智慧第一。
色受想行識
在人身(或有情)中的五種聚積性質(property),色是物質(matter),受是感受(feel),想是想像(thought),行是行動(action),識是認識分別(recognition or consciousness)。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佛性(或稱一切種智、本來面目、禪宗指月的月亮)的本質。生命根本驅動的能量(這樣比喻狹隘些),有如電腦有硬體、軟體、軔體還有電能,電腦不知由電驅動(好比駭客任務(Matrix)的情節)。
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色是物質,現今物理在物質的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中,電子質子中子都是由夸克構成,可以和能量互相變換,電子與原子核間更有一相對的空無,在絕對的空間時間物質可以說存在,也可以說不存在;而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指根、塵、識十八界空間(space)的互動,人(廣義是有情,泛指宇宙間各種生命形態)與週遭環境互動的空間模型(model),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人的感知器官(Sesnor or perception)。塵指色聲香味觸法, 外在影響我們的各種種事物的輸入(Input),識指眼界 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至意識界人對根塵接觸後的了了分別(recognition),簡單比喻為人腦的反應聯想(Associative Memory)。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時間(time)軸上的變化,是過去世(past)現在世(now)未來世(future)的三世因果關係,或視為一生的十二階段或狀態(state),即無明(ignorance)、行(action)、識(consciousness)、名色(object)、六入(six sense organs)、觸(contact)、受(Sensation)、愛(desire)、取(clinging)、有(existence)、生(birth)、老死(old age and death)。
無苦集滅道
四諦(The Four Noble Truths)苦、集、滅、道,苦是迷失的結果而集 (汲汲營營)是迷失的原因,收集了很多書卻不知如何讀如何整理,或有了煙癮(集)想戒也戒不了身體也變差了(苦)。所以世尊第一次說法便指明世間的因果是苦集,必須藉著由道來成就寂滅。為何要追求寂滅?因為世間只有苦集,成就滅才能離苦得樂。很難理解可能是沒有癮頭,要知道初戀很爽(集),但失戀了又有些傷感(苦),須要時間療傷(道),才能再熱戀(是集不是滅),最終成情「剩」(滅)。
無智亦無得
當回歸到本來自性,你的智慧不是增長只是悟起(Enlightment),那是本來便擁有的,不要有得到的竊喜心不然又要失去了。
菩提薩埵
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眾生)。
罣礙
想捉住所有,卻怎知不能擁有,還再想便是牽掛了。
恐怖
是指生死輪迴之事恐怖。
顛倒
四顛倒,凡夫有四顛倒,認為一切都是恆常(forever)、認苦為樂、身不淨以為淨、以四大假合身為我。二乘四倒,常計無常、樂計為無樂、無我顛倒、無淨顛倒。好像過由不及。
夢想
夢想有四因,前事起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福報感天天人入夢,生病四大不調惡夢。人生一場夢。
涅槃
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分別指有無色身相續,兩者都已寂滅,不被苦惱拘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指無上正等覺,宇宙之真理無不知。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梵音,走吧走吧,到彼岸去,一塊回到彼岸,好成就無上菩提。

白話譯文
(譯文的開始要設立一個場景,想像你是舍利弗,懂得世尊所說的一切心心契合,世尊像個慈父對你循循善誘,你已經聽了許多道理五蘊四諦十二因緣十八界,是一個大智慧者但還未到達目的地,世尊仍叮嚀你什麼才是究竟。然後聽聽齊豫唱經給你聽-快樂行 所以會快樂,情緒培養好後,才繼續往下看)

觀世音菩薩,心處在智慧平靜的當下,身中的烏雲消散,苦也殞滅。
舍利弗,物質和空是一樣的,何以物質阻礙你呢?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性質。
舍利弗,絕對的真理是空相且存在,不會生起滅去,沒有垢淨,也沒有增減,
不被五蘊遮蔽,
不會捲入十八界空間法則的漩渦,
不受十二因緣法時間的禁錮
更不被世間四諦的苦集迷惑。
覺悟的衆生,因智慧平靜的當下,遠離了巔倒夢想,再也不會牽掛,不會驚恐。
三世的古佛,因智慧平靜的當下,能盡知宇宙一切真理。

般若波羅蜜多,能神清氣爽,滌心淨慮,昇華你的心靈,除卻一切苦難是真實的。

所以說
觀心關心吧,到寂靜地,一起到寂靜地去,讓眾生覺醒吧。

方法
1. 背熟心經原文。如何背分七段聯想字記憶,背完後要丟掉下列文詞,當做我沒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觀行照度
舍五蘊皆空
舍諸法空相不無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無智無得
菩提薩埵
三世諸佛
神明上等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2. 每天找個固定時間,大聲唸幾遍。
3. 逛夜市或血拼(Shopping)時,試著默唸完整,當察覺思緒被眉美(帥哥)吸引或唸錯時,請從頭(Reset)開始再唸,看看自己那天才能一字不漏且不被打斷地唸完(260字而已,不難吧)。(專注靜心)
4. 有空再深入了解四念住、十二因緣、止觀、淨土、禪宗…等修行法門。

後語
本文寫作目的,對象是對佛學有興趣但又不知如何入手,或以為佛學只有木魚槃聲,另一方面自己也作個整理,文中任何解譯引喻都是指月,所以白話譯文可能和原文有不一致的地方,讀者若要深入Google一搜便一缸子不須我來多話了。
讀經重要不是在解釋或讀懂,而是在實踐、在悟及如何在生活中體會,所以有別於以往解譯經文特加入方法一節。
原是觀世音對舍利弗說法,此處以世尊為主在突顯慈父角色。
有點可惜若世間沒有宗教的藩籬,國文課的文選遊子吟便是它了。

原發表於新浪部落 空山靈語
參考書目
1. 佛學講義 高觀如著 圓明出版社
2. Talking About Buddhism 高田佳人著 James M. Varadaman, Jr. 譯 講談社出版
3. 佛學小辭點典 釋開心法師 倡印
4. 光與物質小站
5. 粒子冒險奇境
6. 心經句解 施清文著
7. 佛報恩網心經